生活垃圾填埋场

8 阅读模式

生活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设施,其主要功能是收集、贮存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填埋场通常位于城市周边,具有防止垃圾渗滤液泄漏的人工防渗膜,以及渗滤液处理或预处理设施。填埋场的运作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制度,以确保垃圾处理过程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降到最低。填埋场在填埋垃圾时会采取层层覆盖的方式,以减少臭气、渗滤液等污染物的排放。

生活垃圾填埋场

污染源

垃圾填埋场主要污染源是渗滤液和填埋场释放的气体。

(1)渗滤液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通常pH值为4~9,COD浓度为2000~62000mg/L,BOD5浓度为60~45000mg/L,BOD5/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差。重金属浓度相当于市政污水中重金属浓度。

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随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年龄,其渗滤液通常可分为两大类:①年轻填埋场(填埋时间在5年以下)渗滤液,水质特点是pH值较低,BOD5及COD浓度较高,色度大,且BOD5/COD的比值较高,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值较高;②年老的填埋场(填埋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渗滤液,主要水质特点是pH值一般在6~8,接近中性或弱碱性,BOD5和COD浓度较低,且BOD5/COD的比值较低,NH3-N浓度高,重金属离子浓度比年轻填埋场有所下降,渗滤液可生化性差。因此,在进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填埋场的年龄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2)释放气体

生活垃圾填埋场释放气体的典型组成为:甲烷45%~50%,二氧化碳40%~60%,氮气2%~5%,氧气0.1%~1.0%,硫化氢0%~1.0%,氨气0.1%~1.0%,氢气0%~0.2%,微量气体0.01%~0.6%。填埋场释放气体中的微量气体量很少,但成分却很多。国外通过对大量填埋场释放气体取样分析,发现了多达116种有机成分,其中许多为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在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环境影响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恶臭气体。

环境影响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①填埋场渗滤液泄漏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②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发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

③施工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④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

⑤填埋作业和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⑥填埋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

⑦滋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可能传播疾病;

⑧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

⑨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

选址要求

依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如下。

(1)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

(2)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存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3)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4)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石溶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坍塌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击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5)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此外,在对生活垃圾填埋厂厂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应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染物(含恶臭物质)、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因素影响,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生态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定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以及合理的防护距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

生态恢复

1、封场工程

垃圾填埋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新的土地,封场是生态恢复的关键一环,是建造一个与下部填埋场配套的顶部覆盖保护系统,实现对垃圾的封闭,并减少地面侵蚀和地表水的渗入。

2、复垦工程

填埋场复垦工程是利用人工新土的肥力,恢复生物的生产能力,是实现填埋场地农业利用的关键环节。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筛选、土壤的侵蚀控制和垃圾坝(或副坝)边坡的稳定。

3、植物恢复技术

填埋场多为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生荒地,绿化是其生态重建的重要技术。植物是制造氧气的工厂,具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能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减少噪声以及吸滞沙尘和监测污染的功能。

4、微生物恢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对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恢复,就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物(CO2、H2O)的过程,降解过程是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包括土壤pH值、温度、湿度、通气性及营养元素的添加)来完成。

5、安全问题

填埋场生态恢复研究工作是对生态环境的一个认识过程,大量工作应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环境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研究,为生态恢复和利用中工程项目建设提供精确的生态参数和相应的影响评价。

技术规范

A.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B.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

C. 《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

D.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E. 《老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F. 《生活垃圾采样和物理分析方法》(CJ/T313-2009)

G.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

H.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

I.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J.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

K.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J133-2009)

L.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

M. 《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9-2010)

N.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建城[2012]128号)

O.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发改环资[2016] 2851号)

P. 关于印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建城[201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