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

44 阅读模式

道路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范围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图片

高速公路

分类

(1)公路:指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

(2)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城市指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

(3)厂矿道路:主要供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

(4)林区道路:建在林区,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5)乡村道路: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规划

我国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的要求。道路标准低、基础设施薄弱、路网密度低、通达能力差、抗灾能力弱、服务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仍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快公路网新线建设,对原有道路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仍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

1.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在经济社会和交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2004年12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km。其中,主线6.8万km,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km。

2.“十二五”公路建设发展目标

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运输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需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发展史

道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相传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发明了圆形车轮,并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出现了可行驶牛、马车的行道。到唐尧时期,“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可见当时的道路已颇具规模。周朝时道路更加发达,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颁布“车同轨”法令,使得道路建设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

1886年,第一辆汽车在德国问世,开始了汽车运输的新纪元。20世纪初汽车开始输入我国,通行汽车的道路也发展起来。从1906年在广西友谊关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有8.07万km,但缺桥少渡,路况极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国家对道路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至1978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88万km。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交通部于1981年公布实施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1982年又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同时组织力量论证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修建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口号逐步成为多数人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央明确把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和急迫性任务,公路交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八五”开始,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km,极大促进和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轿车大量走进家庭,城市道路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8年1月我国正式颁发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这是我国交通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发展公路的基本原则、重要方针做了明确规定。

  •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