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是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是连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和工矿基地之间,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但不包括田间或农村自然形成的小道。
图片
分类
1.按行政等级分类
按照行政等级,公路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乡公路(简称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一般把国道和省道称为干线,县道和乡道称为支线。
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
省道是指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公路干线。
县道是指具有全县(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公路。县道由县、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乡道由乡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专用公路是指专供或主要供厂矿、林区、农场、油田、旅游区、军事要地等与外部联系的公路。专用公路由专用单位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也可委托当地公路部门修建、养护和管理。
2.按照交通功能分类
公路按照交通功能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支线公路三类。干线公路分为主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分为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公路。公路功能分类的量化指标包括路网服务指数、期望速度和出入控制等。
特点
公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机动灵活,适于各种距离的运输,能迅速集中和分散货物,做到直达运输,不需中转,可以实现“门到门”的直接运输,节约时间和减少中转费用,减少货损。
2)受交通设施限制少,是最广泛的一种运输方式,可伸展到任何山区、农村、机关、单位。
3)公路可作为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手段。易于衔接铁路、水路以及航空运输,有利于疏通商品,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资集散的有效工具。
4)适应性强,服务面广,时间上随意性强,可适于小批量运输和大宗运输。5)公路运输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由于公路运输的这些特点,使公路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运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目前,公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公路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一种运输方式,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铁路、水运比较,公路运输也有不足之处:
1)汽车燃料价格高,服务人员多,单位运量小,所以在长途运输中,其运输成本偏高。
2)汽车单车运量有限,不适宜大批量运输。
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和噪声等污染环境。
4)汽车易发生事故,是事故率最高的交通工具。
等级
公路的技术等级反映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技术水平,公路应分等级建设。交通运输部2014年9月颁布实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以下简称《标准》)将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汽车以上。
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汽车以上。
一级公路是连接高速公路或是某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开发区经济带及人烟稀少地区的干线公路。它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一种是具有干线功能,部分控制出入;另一种是采用可以平交的距离不长的连接线。一级公路强调必须分向、分车道行驶,《标准》规定一级公路一般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当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必须设置分隔装置,不允许用画线代替。
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二级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流量宜为5000~15000辆小客车。二级公路为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矿区、港口的公路。为保证汽车的行驶速度和交通安全,在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可设置慢车道供非汽车交通行驶。
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宜为2000~6000辆小客车。
四级公路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宜在2000辆小客车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宜在400辆小客车以下。
三级、四级公路“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是指公路应按汽车行驶的要求设计,同时也允许拖拉机、畜力车、人力车等非汽车交通使用车道,其混合交通特征明显。
标准
公路技术标准是指一定数量的车辆在车道上以一定的设计速度行驶时,对路线和各项工程的设计要求。公路技术标准是法定的技术要求,公路设计时必须遵守。
1.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各级公路的具体标准是由各项技术指标来体现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设计速度、行车道数及宽度、路基宽度、最大纵坡、平曲线最小半径、行车视距等。其中,设计速度是最重要的指标,对工程费用和运输效率的影响最大。路线在公路网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国防意义,在交通量较大或地形平坦时,一般规定较高的设计速度;反之则规定较低的设计速度。
2.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标准》指出,公路建设应按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等综合分析确定公路的功能,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等选用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公路技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二级公路;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级、三级公路;支线公路宜选用三级、四级公路。
3.公路分期修建基本要求
公路分期修建必须遵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段不得横向分割分期修建。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可采用分幅分期修建,先期建成的一幅按双向交通通车时,应按二级公路通车条件进行管理。
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有了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颁布了“车同轨”法令,使得道路建设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1886年,第一辆汽车在德国问世,开始了汽车运输的新纪元。20世纪初(1902年)汽车输入我国,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1904年在广西友谊关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949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有8.1万km。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公路建设迅速发展。1978年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88万km;1994年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万km,并实现了县县通公路,97%的乡及78%的村通了汽车。截至2017年年底,实现了改建农村公路127.5万km,全国约99.2%的乡镇和98.3%的建制村通上了沥青路、水泥路。2017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64万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超过了13.1万km,位居世界第一。
1981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交通部印发的《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明确:国道由“12射、28纵、30横”共70条路线组成,总规模约11万km。
1992年,交通部提出了《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国道主干线系统由“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及信息系统构成,是全国公路网的主骨架,总里程约3.5万km,主要连接直辖市、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经济特区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口岸。2008年,国道主干线基本建成。在国道主干系统规划的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04年,交通部推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km。到 2012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6万km,超过美国的9.2万km,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464万km、13.1万km,国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建成。
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公路建设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公路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全面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得到根本改变。虽然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公路运输的要求。我国公路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公路里程少、密度低
近年来,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虽然以每年10万km的速度递增,但经济建设的需求和汽车运输能力的上升,使公路交通面临着新的压力,主要存在公路数量少、运输设备落后、运输能力低、运输能力缺口大等问题。大量公路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到2017年年底,我国东部公路网密度已达118km/百km2,超越美国的71km/百km2,西部地区公路网密度仅为27km/百km2,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具有较大的空间。
2.公路建设不均衡、通达深度不够
我国东西部公路建设不均衡,平原区和山区差别大,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受到交通的制约。国家公路网覆盖不全面,全国还有900多个县没有国道连接,有18个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29个地级行政中心未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相连接。
3.高等级公路建设缺口大
我国公路路网建设等级低、质量差。2014年,在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中,高速公路仅占2.5%。从高速公路密度看,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连通城市看,美国、德国已连通国内所有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城镇,日本已连通所有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城镇,而我国目前仅连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城镇,力争到2020年连通所有人口在20万人以上城镇;从便捷性和通畅性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初期以连接主要城市为主,最近两年转向大规模跨省贯通,目前仍存在大量的“断头路”,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4.网络效率不高,通行能力低
普通国道路线不连续、不完整,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由于我国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2%,在公路几何条件、路面质量、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环境等条件影响下,公路通行能力普遍偏低。
5.服务水平低
公路服务水平由汽车行驶速度、交通密度、交通中断情况、车辆行驶舒适度等来衡量,反映了公路的交通负荷状况,用以评价公路交通的运行质量。总体上看,我国的公路服务水平还较低,还不能完全达到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服务水平的要求。
发展规划
1.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公路总量仍然偏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必须坚持提高公路质量、公路等级及加大公路密度并重的原则。积极新建公路,连通断头路,加速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网建设与旧路的技术改造。
2.发展规划
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规划》指出:未来我国公路网总规模约580万km,其中国家公路40万km,占总规模的7%;省级公路占9%;乡村公路占84%。到2030年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线,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线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规划》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布局规划,体现了国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国家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公路包括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共40万km。
(1)普通国道网。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南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km。由1981年划定的10.9万km、70条普通国道调增到26.5万km;普通国道新建路段8000km,另有10万km原路升级改造。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扩大覆盖、完善网络”的思路,调整拓展普通国道网:保留原国道网主体,优化路线走向,恢复被高速公路占用的普通国道路段;补充连接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边境口岸;增加可有效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部分路线;增设沿边沿海路线,维持普通国道网相对独立。
(2)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km,另规划远期展望线约1.8万km。以2004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确定的8.5万km高速公路为基础,待建路段2.5万km。按照“实现有效连接、提升通道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的思路,补充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保持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框架基本不变,补充连接新增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要港口和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在运输繁忙的通道上布设平行路线;增设区际、省际通道和重要城际通道;适当增加有效提高路网运输效率的联络线。